沁园春¹·长沙
近代·毛泽东
独立寒秋²,湘(xiāng)江北去³,橘子洲头⁴。看万山红遍⁵,层林尽染⁶;漫江碧透⁷,百舸(gě)争流⁸。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⁹,万类霜天竞自由¹⁰。怅(chàng)寥廓(liáo kuò)¹¹,问苍茫大地¹²,谁主沉浮¹³?
携来百侣曾游¹⁴,忆往昔峥嵘(zhēng róng)岁月稠(chóu)¹⁵。恰同学少年¹⁶,风华正茂¹⁷;书生意气¹⁸,挥斥方遒(qiú)¹⁹。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²⁰,粪土当年万户侯²¹。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²²,浪遏(è)飞舟²³?
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,在这寒冷的秋天里,看那湘江静静地向北流去。远处,千座山万座山,已红透了,层层树林都被染得如此绚丽与烂漫;俯视江水,清澈见底,许许多多的船,争相竞发。雄鹰在苍穹上翱翔,鱼儿惬意地闲游在浅浅的水底,世间的生灵都在这降霜的天气里获得它们的自由!可我却在这无边的宇宙间,感到有些怅惘,我要问这苍苍茫茫的大地,谁来主宰它的命运?
曾经,相约朋友们到此游赏,回忆那个时候,多姿多彩,多么沉重厚实!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,各人都满腹经纶,怀着那奔放遒劲的远大理想,要用彼此的才学指点江山,要用练就的本领书写春秋!只把那自古以来的王侯将相,看成一抔粪土!可曾记得:我们一同在水流最急处,奋勇搏击,那连天的大浪,岂能阻挡住前行的方舟。
词句注释
1. 沁园春:词牌名,又名“东仙”“寿星明”“洞庭春色”等。双调一百十四字。前段十三句,四平韵;后段十二句,五平韵。
2. 独立:典出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兮。 寒秋:就是深秋、晚秋。秋深已有寒意,所以说“寒秋”。
3. 湘江北去,:一名湘水,湖南省最大的河流,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,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,经过长沙,北入洞庭湖。所以说“湘江北去”。
4. 橘子洲:地名,又名水陆洲,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,西面靠近岳麓山。毛泽东七律《答友人》中所谓长岛,指此。自唐代以来,就是游览胜地。
5. 万山: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。
6. 层林尽染: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,像染过一样。尽染,化用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中“晓来谁染霜林醉”句意。
7. 漫江:满江。漫,满,遍。
8. 舸:大船。这里泛指船只。争流:争着行驶。
9. 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: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,鱼在清澈的水里游。击,搏击。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。翔,本指鸟盘旋飞翔,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。
10. 万类霜天竞自由: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。万类,指一切生物。霜天,指秋天,即上文“寒秋”。
11. 怅寥廓: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。怅,原意是失意,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。寥廓,广远空阔,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。
12. 苍茫:旷远迷茫。
13. 主:主宰。沉浮:同“升沉”(上升和没落)意思相近,比喻事物盛衰、消长,这里指兴衰。由上文的俯看游鱼,仰看飞鹰,纳闷地寻思(“怅”)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。
14. 携来:挽,牵。来,语气词,无实义。百侣:很多的伴侣。侣,这里指同学(也指战友)。
15. 峥嵘岁月稠: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。峥嵘,本指山的高峻,此处意谓不平凡、不寻常。稠,多。
16. 恰:适逢,正赶上。同学少年:毛泽东于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1918年毛泽东和萧子升、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,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。
17. 风华正茂:风采才华正盛。风华,风采,才华。茂,丰满茂盛。
18. 书生:读书人,这里指青年学生。意气:意态气概。
19. 挥斥方遒:热情奔放,劲头正足。挥斥,奔放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挥斥八极。”郭象注:“挥斥,犹纵放也。”方,正。遒,强劲有力。
20. 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: 评论国家大事,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,赞扬美好的事物。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。指点,评论。江山,指国家。激扬,激浊扬清,抨击恶浊的,褒扬清明的。
21. 粪土当年万户侯: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。粪土,作动词用,视如粪土。万户侯,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,食邑万户。此借指军阀,大官僚。万户,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,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,服劳役。
22. 中流: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。击水:此指游泳。作者自注:“击水:游泳。当时有一篇诗,都忘记了,只记得两句: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里。”这里引用祖逖(tì)的“中流击楫”典故。
23. 遏:阻止。飞舟:如飞之舟,言其迅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