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赋
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,它讲究文采、韵律,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。其特点是“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”,侧重于写景,借景抒情。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: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,叫“短赋”;以屈原为代表的“骚体”是诗向赋的过渡,叫“骚赋”;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,称为“辞赋”;魏晋以后,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,叫作“骈赋”;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“律赋”;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,称为“文赋”。著名的赋有: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、曹植的《洛神赋》、欧阳修的《秋声赋》、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、庾信的《哀江南赋》等。

  • 阿房宫赋

    阿房(ēpáng)宫赋¹唐代·杜牧六王毕²,四海一³,蜀山兀(wù)⁴,阿房出⁵。覆压三百余里⁶,隔离天日⁷。骊(lí)山北构而西折⁸,直走咸阳⁹。二川溶溶¹⁰,流入宫墙。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。廊腰缦(màn)回¹¹,檐牙高啄¹²。各抱地势¹³,钩心斗角¹...

    杜牧

没有更多内容